当前位置: 国内要闻>

武大期末考学生出题考自己 判卷考虑难度系数

发布时间:2018-01-15 08:15:32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刘昌

央广网北京1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最近,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迎来了一场“惊艳”的《中国古代文学》课期末考试。看到下发的“试卷”那一刻,学生们发生了骚动——这写得满满的一张纸不是试卷,只是出卷说明;另一张白纸才是真正的试卷,至于题目,请学生现场自己出。

既然是自己考自己,那出最简单的题行不行?“不行!”授课老师鲁小俊说,出题不能过于简单,判卷时会酌情考虑难度系数,“比如问司马迁是什么朝代的、写了什么书,这种不可以;问司马迁是哪里人,可以。”老师说,考试时长2小时,试卷必须包含10道填空题、4道名词解释题、4道简答题、1道论述题,出题范围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为了保证难度,他在每个题型下都出了道示例题。

记者在示例卷上看到,得分并不容易。一道10分的简答题,如果问“先秦两汉时期《诗经》是怎样传授的”,答案将是洋洋洒洒的四大条:春秋后期,孔子编订《诗经》并在私学中倡行《诗》教;战国时代,《诗经》只多被儒家尊奉称引;秦代《诗经》未逃秦火,但因各种原因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汉代至汉武帝时被奉为经典,著名的有四家,详解四家传承史……

授课老师解释:“用这种方式考试,既给了学生自由度,又考验了学生的基本功。如果学得不扎实,可能题目都很难按照我给的难度出。”他特别欢迎学生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对出题艰深和有独立思考的学生分数都会酌情多给。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也表示,提倡改革考试方式,这样有趣又有用的考试,学生们一定会牢牢记住。

说起考试,也许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比中国人更熟悉,我们都是从小考到大的,考试几乎关系着命运。相对于国内,其他很多国家的学生似乎自由度更高,他们的考试又是什么样?有没有这样特殊的考试呢?

俄罗斯:考试主要以口试为主 师生需为此盛装打扮

俄罗斯的考试制度极为有趣。考试主要以口试为主,师生间你问我答,考试内容就不好说了。师生除了要为答题做准备,考试时还得盛装打扮。

《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介绍说,在俄罗斯这片战斗民族成长的土地,学生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谓处处“奇葩”。比如当其他国家学生面对考试都如临大敌、无心装扮之时,俄罗斯人则将考试视为丰收时节。考试当天,师生们都像欢度节日一样穿戴一新。如果是期末或毕业考试,考场必是鲜花朵朵、气氛热烈。男教师西服领带,女考官描眉画眼,考生穿着也不像平时那样随便,即便不是正装,也都打扮得高雅端庄。

在考试方式上,俄罗斯大部分学校还坚持着以口试为主的考试制度。按照俄罗斯教学法专家的说法,口试是俄罗斯教学体系中的优良传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沙皇时代。口试开始前,学生先抽取题签,并有15至20分钟或更多的准备时间,不能看课本和参考书,也不能与他人交谈,只能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利用有限的准备时间写出提纲要点。此外,考生还要将与考题相关的概念都在脑子里过一遍,因为考官随时可以“借题发挥”,检测考生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程度。考生可以扬长避短,在自己理解透彻的地方尽力表现。口试的灵活与随意使双方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空间。不过,如果遇到不靠谱的考官,又是哲学艺术等文科项目考试,各种千奇百怪的角度都能被考官结合到问题里连续发问刁难;若是遇到表演天分爆表的学生,特殊的人生境遇会再配合眼泪求情助攻。师生之间,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却是俄罗斯人茶余饭后永远也笑不完的情景喜剧。自然而然,俄罗斯人在考试结果评分上也独树一帜,直接放弃了百分制,采用不那么斤斤计较的5分制,更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澳大利亚:考试地点多种多样 十分奇特

《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澳洲的考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心大”,因为澳大利亚的考官时不时地就会把考卷和答案一起发给学生。考试地点也十分奇特,食堂、体育馆也就算了,还有赛马场和赛狗场。

由于期末考试往往集中在那么几天,很多澳大利亚大学一到考试季就出现考场不够用的情况。所以,考生被安排的考场总是特别奇怪,例如体育馆、大学食堂,以及赛马场、赛狗场等。比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南澳大学因为离当地的赛马场较近,考试时往往会租借赛马场的场地。对于没有赛马嗜好的同学来讲,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是其唯一会去赛马场的机会,而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这个考试地点则非常好,意味着马到功成。有学校在赛马场,有学校则在赛狗场。悉尼科技大学的部分考生可能会被安排在靠近科技大学的赛狗场参加考试。

此外,墨尔本大学的考试地点则似乎更有内涵,这个学校每年会租借世界文化遗产——墨尔本皇家展览馆作为考场;而悉尼大学也不输给墨大,其自身的四方院被很多学生叫做哈利波特楼,因为整个建筑非常古老,像极了哈利波特电影中的魔法学院。每到考试季,平时不太使用的四方院中的大礼堂就会被征用为考场,学生在如此富有历史气息和神秘感的考场中考试,往往特别能集中精神认真作答。

德国:多如牛毛的法规常致“奇葩”考试规则出现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一切都要照章办事。这种民族性格投射在考试问题上,反而出现了很多“奇葩”的现象。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德国人做事比较严谨,说白了就是非常教条,凡事都有规矩,一切都按规则来,照章办事。总体来说,这保证了德国社会的秩序化、人际关系的简单化和处理问题的机械化,不会受太多外来因素的影响。无论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是按规矩来就可以了,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多如牛毛的法规有时也会导致一些“奇葩”现象,比如驾照考试只给应考者5次机会,如果3次考不过,按照相关法规就要去做所谓“白痴测试”,即一种类似于智商测试的智能和心理素质综合测评。如果通过测试,则可继续参加驾照考试,如果不能通过,那么就到此为止了,说明应考者的心智还不足以去驾驶一辆汽车。当然,开车未必非要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智商,所以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白痴测试”的。不过即便如此,也只有最后2次机会,如果仍然无法通过,就与那些未通过“白痴测试”的人一样,一辈子与驾照无缘了。

说这一考试规则“奇葩”是因为无法通过考试的原因很多,比如应考者当时的心情、考官的态度、路况的好坏等,跟智商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有位非常聪明能干的媒体工作者,工作能力超强,前3次未通过路考后做了“测试”,结果智商一流,然而接下来的2次此人又没有考过,所以今生今世也只能“望车兴叹”了。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