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国的什么方向?东边?错,是北边。中国和美国之间隔着什么洋?太平洋?错,是北冰洋。这是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近日做客国家开放大学“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讲座”时给出的新答案,郝晓光也是我国“竖版世界地图”的绘制者。据统计,2014年“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讲座”共将150余位这样的专家学者拍进镜头,并把讲座送给社会。
郝晓光和竖版世界地图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讲座”是国家开放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发挥各自优势,于2012年共同策划推出的。该项目秉承合作共赢、品质高端、形式灵活三大原则,汇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等高端资源,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大讲堂”跨媒体传播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经过2012年的磨合期和2013年的探索期,2014该系列课程进入稳定建设期。
2014年该课程制作团队逐渐掌握了公众科学普及教育最适宜的深度和广度,力求用通俗的语言以及丰富而形象的画面,解释身边的科学现象,展现前沿科技的最新成果,预测科技发展的趋势。
2014年“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讲座”完成院士专家进演播室录制课程11.5学时。这类课程按主题综合讲解院士专家在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缘由、科研思路、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等。如郑度院士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探秘》讲述了老一辈青藏高原科考队员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对青藏高原自然特征和自然地带的科学研究成果,呼吁大家保护高原环境,爱护自然家园。
郑度院士与青藏高原地形图
此外该项目2014年还完成了对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科学技术前沿论坛的现场实录类课程15学时。这类课程重在展现前沿科技的研究现状与前瞻性成果,整体上呈现科学工作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探索精神,从中可反映出中国科学家在能源、环境等研究领域已经从欧美追随者转变为世界引领者的角色。比如,在我国强雾霾天气持续发生的时候,录制了“大气灰霾与追因控制”主题论坛,院士和专家们一起探讨区域灰霾形成的机制,研发致霾关键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可行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贺泓研究员在“大气灰霾与追因控制”主题论坛上发表演讲
该系列课程后续大约73学时的内容已拍摄完成,目前正在后期编辑,预计2015年年中将完成制作并播出。